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加强我市草原生态建设助推农牧交错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第119号)答复

日期: 2019-10-25 浏览量:329 来源:阜新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白梅 文字大小:

 李敬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草原生态建设助推农牧交错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建议符合阜新市情,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我市在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上已经提出了“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推动农牧复合发展”和“抓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年初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谋划规划,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一、启动了彰武草原生态恢复项目建设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是我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定位我市的彰武县“以发展美丽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修复彰武皇家牧场,实现彰武复兴”的要求,我市立足实际,统筹大局,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启动彰武草原生态恢复项目建设工作,以此为牵动,推动全市草原建设工作的开展。

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建设的总体规划是:以建设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辽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全面发展绿色经济、草原经济,以“一点两线一面”为构架,通过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技术措施,对区域内的森林、湖泊、草原、疏树地整合连片,建设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相统一的生态屏障,全力打造辽宁的“塞罕坝”。 2019年,计划对大德镇、章古台镇等4个乡镇开展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对分散分布的12.1万亩生态脆弱区地块实施综合治理,形成50万亩乔灌草相结合、山水林田湖草叠加的生态治理区域。示范区建设成功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推广成功模式,对北部沙化较为严重的7个乡镇,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自2018年8月8日,到彰武县调研提出要大力发展草原经济、绿色经济后,省政协夏德仁主席到彰武县调研并提出具体贯彻要求,省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召开会议、实地调研,研究落实支持措施。阜新市委、市政府已将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建设项目作为2019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推进此项工作。市级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为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财政等16个部门。市级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台账,围绕项目建设列出了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工作措施和责任单位。实行项目建设进展周报制度,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目前此项工程有序推进。一是高起点完成了规划工作。聘请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编制完成了《草原生态恢复规划》、《生态产业规划》和《草原旅游业态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修改编制当中。二是完成了土地流转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管理的相关意见》,采取以集体组织股份合作社为主体,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三是全力推进了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草原防火通道,其中一期17公里主线道路路基改造完成,5月份竣工通车;二期13.9公里支线道路招标工作已经启动;三期10公里支线道路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四是提前开展了施工准备。对项目区13个点位土壤进行了取样和测土化验,并与新疆石河子大学合作确定草籽选择和种植方案。五是积极谋划后续产业发展。在保证草原建设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力谋划旅游、特色种养殖等相关产业。六是省市县整合资金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项目建设流转土地给予农民生态补偿资金约4000万元,目前已经确定省承担50%、市县承担50%。此外,省市县相关部门将从草籽、围栏、设施农业、美丽乡村、水电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开展草原保护立法工作,规范完善草原监理机制

为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草原植被有效恢复和草原资源永续利用,打造绿水青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辽宁省草原管理实施办法》,目前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市人大环资委员会、市司法局、市林业和草原局正在制定《阜新市草原保护条例》。工作小组已深入彰武县13个乡镇、阜蒙县的7个乡镇进行了工作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制定的草原保护条例附合我市草原工作实际,更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通过立法,将以往我市在草原保护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用法律形式固化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得以遵循。同时,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难点,用法律形式得以解决,以法护草,加强草原保护工作力度,促进全市草原工作的开展。此条例争取在今年12月底前出台。

三、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突出发展草食畜牧业

我市始终坚持打造辽西蒙东地区畜产品加工核心基地和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供应基地,稳定发展猪鸡,大力发展牛羊驴等草食家畜。2013年,提出实施畜牧业强市战略,制定了《建设畜牧业强市实施意见》。2017年,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制定了《阜新市建设生态农牧区五年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了《突破辽西北畜牧业发展三年工作方案》和《推进县域经济畜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以养定种,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按照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2019年我市编制了《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牛、羊、驴等草食家畜,打造具有阜新地域特色的畜牧产业格局”。在积极争取省以上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将从良种工程、集约化种草和发展草畜结合户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

为促进草畜结合,实现农牧复合发展,计划采取四种模式:一是实施苜蓿肉牛(肉羊、肉驴)示范工程。选择适度规模肉牛、肉羊、肉驴养殖户,引导种植优质紫花苜蓿,推广草畜结合模式,实现为养而种。二是建设集约化优质牧草基地。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配套建设灌溉设施等措施,鼓励采取“集中连片、机械化播种、收割、加工”的模式,建立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三是培育牧场型旅游观光试点。选择我市具有一定基础的养殖牧场,鼓励在周边建植人工草地,发展刈割型或放牧型牧草,突出生态养殖与观光旅游相结合,让消费者切身感受生产流程和草原牧场风光。四是推进实施“粮改饲”工程。按照以种促养的原则,鼓励开展全株青贮玉米、燕麦、苜蓿等优质饲草料作物种植。选择规模大、水平高、有基础、意愿强的牛羊养殖企业或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能力、能为养殖户提供专业化青贮生产服务的企业,开展规模化、产业化青贮生产加工利用,带动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饲料作物生产。

四、突出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保障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规模化养殖场按照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开展免疫,散养畜禽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月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免疫,重点加强口蹄疫、布病、小反刍兽疫等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办法,加大疫病免疫工作力度,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目前建设了市级和阜、彰两县兽医实验室,全部达到国家生物二级标准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水平,具备快速诊断动物疫病和监测的能力。全市现有市本级、阜蒙县和彰武县3个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已与养殖场、屠宰厂、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畜禽运输车辆等重要场所对接,实现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化出证,达到了畜禽饲养、屠宰、检疫、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监管与追溯。

 

 

阜新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4月2日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