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加强我市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构建辽西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1号)答复

日期: 2021-05-13 浏览量:270 来源:阜新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白梅 文字大小:

民盟阜新市委员会:

您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构建辽西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符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局认真研究,并将其融入到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中。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土地集中流转

(一)大力培育家庭农场

制定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把符合条件的规模农业经营大户和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开展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评选和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工作,建立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动态管理和监测制度,以点带面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今年,市农业农村局重点抓彰武县积极引导、探索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大力推介宣传家庭农场典型,引领适度规模经营。

(二)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质量

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的有关精神,根据《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2021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国家级试点推荐工作的通知》文件具体要求,2021年阜蒙县作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国家级试点单位,按照《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要求,制定具体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实施方案初稿电子版请于316日前报市局改革科,现正在走正式文件,后上报省农业农村厅。阜蒙县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和农户覆盖面明显扩大工作,示范社创建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基本建成,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2.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在村、镇层面,按照一定比例确定重点扶持的合作社,每个乡镇重点扶持的合作社不得少于5家,并作为年底考核乡镇的一项内容。建立县级合作社示范社名录,鼓励和引导示范社与企业对接,补齐合作社产业发展的短板。

3.重点培育一批市级示范社申报国家和省级示范社。完成2021年市级示范社评选,完成省里下达新增示范社的任务。做好2021年度国家和省级示范社的培育与申报工作。

4.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各类人员培训工作。

5.做好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实施好省级财政支持种粮规模经营主体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服务主体享受政策红利。

二、进行坡耕地水平梯田改造,防止水土流失

2019年以来,我局承担了职能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1.04万亩,总投资6.7216亿元,共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区31个,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变电等。我局高度重视委员同志提出的加强农田建设的方向,重点加强有条件地区的坡耕地梯田建设,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实施过程中的水、电、路三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累计实施坡改梯田建设13578亩,总投资近2000万元,累计新打农用井2804眼,新建其他农田灌溉水源设施69座,新增蓄水池容量10.16万立方米,并根据项目区实际配套配电设施,水电设施总投资达2.3649亿元;新增田间道路总里程821.07公里,总投资2.84亿元,项目区道路通达率达95%以上,有效提高宜机化水平。通过建设,项目区耕地质量、土壤肥力及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有效提升,实现了坡耕地变梯田,农田有水源、有电网、有路网的提升,带动提升项目区农业生产效率。为实现节水灌溉(滴灌、微喷等)种植模式与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管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1年,我市通过积极争取,获省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3.2万亩,我局将认真采纳和执行委员同志意见,积极推进适宜坡改梯田的地块建设梯田,扩大梯田建设规模,进一步强化农田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三、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保障水源有效供给。

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20192020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水利工程资金分别达到11437.41万元和7511.21万元,占比高标准农田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百万亩农业节水提质增效项目,围绕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总体发展目标,从2021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从我市现有260万亩有效灌溉耕地中,从其中选出120万亩开展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改造,对我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情况进行有效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源并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粮食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百万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打造以信息化程度高、水资源利用率高、产量和效益高、标准化程度高、运行管理水平高为特征的全国一流、东北领先、辽宁样板的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提质增效示范区和沈阳城市群京津冀农副产品直供绿色产业基地。

(二)保障电力设施配套。

我市农田输配电工程的主要用途是为泵站、机井等农田灌溉设备设施提供电力保障。2019年以来,我市农田建设投入输配电工程资金4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新建10kv以下的高压输电线路、低压输电线路及安装变压器等。今后我们将按照有水必打井,有井必通电的原则,结合百万亩农业节水提质增效项目加大电力设施配套资金的投入。

(三)保障田间作业顺畅。

要想富,先修路。田间作业路是耕地宜机化,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措施,2019年以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新增田间作业路820公里,总投资2.84亿元,占比达到40%以上,保障了农田耕作、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保障仓储链条延伸。

根据《辽宁省2020年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工作部署和要求,2020年我市承担此项目建设任务17个,总体建设规模为8470吨。项目县(区)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县级严格审核、市级复核,共推荐17家申报主体承担此项目的建设工作。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对项目实施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协调、帮助、指导各项目实施主体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如期按时完成,切实推进项目如期投产达效。

四、合理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对于中高等耕地且不易产生风蚀沙化区域,林带内套种以玉米为主的一年生粮食作物,并以花生、杂粮、杂豆、薯类等经济作物、特色作物为辅助。对于坡耕地、瘠薄地等易风蚀沙化区域,选择以油用、饲用、药用等具有经济效益兼顾景观生态效益的多年生草木本植物为主、特色杂粮为辅,重点针对辽西北坡耕地、风沙地、矿山瘠薄地等中低等地力进行生态修复。对于我市偏北部的易风蚀沙化区域,建设防护林网,林网内构建乔灌草立体复合生态修复模式,引进发展以饲用为主,食用、药用、油用为辅的多年生草木本植物优良资源。对于一些荒坡地和向阳地,可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大棚,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与单位面积产出率。

五、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走智能化管控发展之路

构建智慧农业,以现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逐步实现辽西北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5G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各种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对农作物和生长条件(土肥水温度湿度等)的实时监测,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等环境情况的信息收取,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与农作物产品和质量。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工程,依托益农信息社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围绕各类农业信息化服务及农民的需求,统一店面形象、统一布放设备、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开展培训,实现农民享受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快递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不出村的目标。强化乡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通过发挥信息进村入户和12316金农服务热线基层作用,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加快布局应用区块链技术,加强产业对接,提高营销能力

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从源头开始数据采集和质量监控,保障溯源信息链条的完整性。围绕农产品种植生产管理特点,对农产品种植过程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整合生产管理系统数据,打印农产品追溯码标签及对追溯码进行管理。通过阜新市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宣传推广我市小粒花生、杂粮、地瓜、彰武大米、树莓、绿色有机果蔬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增值增效,促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阜新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4月30日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